对于一般人来说,学习数学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,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有用,还要让学生从小学学到大学,都要学数学。而真的学到了大学数学,学了很多年,却并没有多少用处。那么为什么要学那么长时间的数学呢?
在中国古代,几乎没有什么数学教育,如果说《周易》里面的术数推算是一种数学的话,那么其他的算命术里面也有一些数学的推算,但并不会涉及函数、微积分之类的高等数学知识。书生主业是学做文章,读书也是由易到难,目的就是做文章,而不是用数学推演一些事物,更不是用数学计算事物的运动数据。即便古代出现了圆周率,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;出现了指南针也并没有应用于数学实践。只是凭借写文章就可以持续上千年,这样的社会只能属于农耕文明的社会,却并不是科技发达的社会。到了现在,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,数学需要应用于实践。不管是物理学、化学,还是计算机科学,其基础是数学,没有数学做支撑,这些学科都无法获得好的发展,甚至根本不能建立起来。数学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,对社会科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,尤其是经济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、地理学等学科都有数学计算的根基,而不只是提出一些空头理论。有了数学计算才会有精确的统计,才会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。但是这些学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,其中数学的应用也只有这些学科的大学生可以用起来,一般人根本不会用到。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,还有必要学习数学吗?
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,一般人只需要学完小学数学就可以了,完全可以应对社会的发展,平时买菜、买衣服等等都需要用到数学计算,却并不会用到高难度的函数和微积分。也就是说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高等数学,只需要学会基础数学就可以了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学习高等数学,应用到一些科研领域,而这样的学生,在人群中的占比并不多。大多数人不需要学习高等数学,只需要学会加减乘除法就可以了。那为什么教育需要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呢?
初中数学的难度大一些,求解圆与正方体的面积,求三角形的面积以及角的度数等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,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。除非一些人当建筑师,要测算实际物体长、宽、高比例以及面积、体积,不然一般情况下用不到数学。可是教育强调学生们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,而这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数学,有一定的难度,甚至很多家长都辅导不了自己孩子。有的高中老师连高考卷上的数学题都不会做,就更别提学生们会不会做了。从实用角度来看,这样的数学没什么用处,学不学真的无所谓。但是教育强调学生要学这样的数学,而且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。看似对学生好,训练了学生的智力,可以在用到的时候随时拿出来用,但实际上已经和现实脱节,甚至让很多学生迷茫,产生厌学情绪。他们真的学不会,只能考三四十分,哪里是做科研的人才呢?
展开全文
教育的理念是学生要学会基本的数学知识,甚至都要学一学高等数学,能用上就用,用不上就准备着,等到用上的时候可以拿来就用,以此提高人才的素质。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,很多学生即便学会了高等数学,失去了应用的场景,过几年也就全都忘光了,甚至一辈子都用不上高等数学的知识。如果用上了,他们再拿来重新学,依然有很大的难度,并不比初学者具备多大的优势。与其学了没用,不如把学习高等数学的时间拿出来学一学其他专业的知识,以后还有用。学习文学的就专注于学习文学,没必要分出很大的精力来学习数学;学习社会学的,要专注于社会学研究,没必要分出很大的精力学习数学。当然,基础的数学知识还是应该懂的,会应用,至于高深的数学理论和知识就没必要钻研了。
从小学一直学到高中都要学习高难度的数学,是不是增加了考试的难度,耗费了年轻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?古代科举考试就有这方面的弊端,录取率很低,三年一考就是要耗费天下读书人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要他们一辈子都耗费了科举考试上面而无所作为。科举考试有很大的难度,甚至带有强烈的主观属性,主考官判断文章的时候,有时候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,却并不会客观公正。现在的高考并不是这样,比较公平公正,却容易让权贵钻了空子。而数学从小学学到高考的时候已经耗费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让他们学到了很多没用的数学知识,只是沉迷在那样的世界里,还不如把那些时间和精力拿出来,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呢。况且从小学到高中需要九年的时间,而这九年都在学习数学,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呢?倘若到了大学,继续学习数学,就会让很多学生产生一定的精神负担。除非喜欢数学的学生,或者在数学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,有那样的天赋,就可以研究数学或者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。而没有那样天赋的学生或者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,就没必要在高等数学领域钻研了,以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,也虚度了人生。
对于一般人来说,学习一点数学的基本知识是有用的,但学习高难度的数学基本上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了,没什么用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