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,上期我们讲到了“土性”,那种稳重、包容、厚德载物的特质,也提到了如果偏阴,就容易变得怨气重重、疑心重重,伤脾又伤心。今天我们继续五行性理的旅程,聊聊“金性”。
如果说土是根基,那金就是锋芒。一个金性足的人,说话利索,举止轻灵,眉清目秀,反应敏捷,做起事来雷厉风行,很有执行力。但和前面讲过的木、火、土一样,金也有阴阳之分:阳金是义气豪爽、明辨是非的真金;而阴金呢?那就是虚伪狡诈、嫉妒刻薄的“毒金”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?嘴上一套一套的,特别会说,但做事却藏着掖着;表面一团和气,背地里却喜欢议论别人、贬低他人;明明自己有问题,还特别爱解释、爱辩解,总觉得别人误解了他。这种人,其实就是典型的阴金性格。
阴金最怕什么?最怕“恼”。这个“恼”字,不是大怒,而是那种藏在心里的小情绪、小不满。比如你觉得环境不好,却又走不出去;看不上某个人,却偏偏天天要打交道;或者你做了点事,没人表扬你,你就开始自怜自艾,觉得自己怀才不遇……这些都属于“恼”的表现。
更麻烦的是,阴金往往伴随着一种“分辩心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无论别人说什么,他第一反应不是反思,而是先为自己辩护。你说一句批评的话,他马上能找出十个理由来反驳。这不是自信,而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,是一种内在的虚弱。
这种状态长期积累下去,最容易伤肺。中医讲,“悲则气消”,“恼”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悲伤,它会让人变得多愁善感、气短咳嗽,严重的甚至出现咯血、肺病等问题。身体上的问题,往往是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化。
展开全文
那怎么办呢?要想从阴金转为阳金,关键在于一个字——义。
阳金的核心精神,就是“义”。古人讲:“仁者爱人,义者正路。”意思是,仁是发自内心的善良,而义,则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担当。一个阳金性的人,不会斤斤计较得失,也不会背后议论他人,而是光明磊落、见义勇为、知过必改。
生活中,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对比:两个人同时被误会,一个立刻跳出来为自己辩解,生怕别人误会;另一个则默默承受,事后也不争辩,因为他知道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前者是阴金,后者是阳金。
再比如,在团队中,有人总是抢功劳、推责任,这就是阴金的表现;而真正有阳金气质的人,会主动承担困难,愿意为集体付出,哪怕暂时被人误解,也能坦然面对。
记住这句话:“找好处是真金。”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如果总想着别人的优点,心中自然就会生出“义气”;反之,如果你老盯着别人的缺点,那你就是在聚集“阴气”,不仅让自己烦恼,还会伤害身心健康。
《道德经》里说道: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矣。”这其实也是一种阳金的精神——不是盲目认同,而是超越对错,用更高的格局去理解人性,用更大的胸怀去包容世界。
那么,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阴金?有没有办法自我调整呢?
你可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:
我是不是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?
别人指出我的问题时,我会不会立刻解释、辩解?
遇到不如意的事,我会不会在心里反复叨咕?
我是不是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?
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掉进这些坑,那你可能正处在阴金的状态中,需要慢慢转化。
转化的关键,还是那个“义”字。你要学会放下分辩心,不再急于为自己开脱,而是多想想别人的好处,多看看事情的本质。你要明白,真正的强大,不是永远没错,而是错了敢认、敢改。
阳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,就是“明辨是非”。它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讨好别人,而是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,看清善恶真假。所以古人才说:“金是分清的。”一个人能否活得通透、活得明白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金性是否纯正。
最后我想说的是:金,本应是最明亮的金属,它不该被阴云遮蔽,不该被虚伪包裹。愿我们都拥有那份阳金的义气与果断,像一把锋利的剑,既能斩断迷障,也能守护正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